第(2/3)页 孙承宗已经看出这些居民聚集是官方组织的了,默不作声的点点头。 宣令官很快开口。 “二十一日,陛下在武英殿接见了一百位南直优秀宣令官。说句题外话啊,我们凤阳的刘醒身刘宣令也在这百人之列,他是本官的同窗。” 下面起哄。 “小张宣令怎么没评上?” 小张宣令大怒。 “安静!陛下接见时作出了重要指示:宣令官是大明最基层的官员,是大明这座巨大宫殿的砖石。地基不稳,房倒屋塌,每一名宣令官都要有大明主人翁的精神,你们——我们的工作没做好,就是大明的工作没做好。 你——我们是中枢和百姓之间的桥梁,我们不仅仅要认真严格的传达宣讲中央的政令和指示,更要理解学习这些这些政令和指示的精神,要有全局意识,长远意识。 陛下指出,我们的工作概括起来就是上传下达,我们也要认真倾听老百姓的声音,把他们的诉求告诉中央。各部州府都要重视民间民情,要及时纠正我们行政过程中的缺陷错误。上下一心,才能更好的建设我们的大明。 文渊阁大学士徐光启和南京吏部尚书钱士升、南京吏部右侍郎刘廷元,天工院和内廷的官员参加了接见和恳谈。 会后,陛下在武英殿宴请了与会宣令,此次宴会,除了昭武卫提供的海鱼,还有从身毒国买进的大米。宣令官们也向陛下进献了南直各地方的小特产。 说句题外话啊,刘宣令准备的是我们凤阳的花鼓。” 孙承宗神情严肃,沉默不语。倒是身旁的茅元仪微笑开口, “这个事,《朕问》倒还没有说。” 杜应芳也笑道。 “《朕问》是半月刊,这应该是《通报》的内容吧。更详细,更快,也就是前天的事。” 却听台上的小张宣令又开口了。 “户部和皇庄联合发布的消息啊,我们这谷雨后种红薯更合适。” 下方立即吵开了。 “这帮庸官怎么现在才说?” 第(2/3)页